场馆介绍
历史沿革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是中国共产党梦想启航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地。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拉开帷幕。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等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和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参加了大会。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也出席了会议。会上,代表们交流了各地党、团组织的情况,起草并讨论了党的纲领和关于当前工作的决议。7月30日晚,因法租界暗探袭扰,会议被迫中止,代表们紧急撤离。最后一次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继续举行。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决定设立中央局,选举产生中央局成员,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拉开帷幕。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等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和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参加了大会。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也出席了会议。会上,代表们交流了各地党、团组织的情况,起草并讨论了党的纲领和关于当前工作的决议。7月30日晚,因法租界暗探袭扰,会议被迫中止,代表们紧急撤离。最后一次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继续举行。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决定设立中央局,选举产生中央局成员,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场馆简介
中共一大会址原建筑建于1920年,坐北朝南,前后两排,是较有代表性的近代上海石库门建筑。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一大会址被勘实、修复并建立纪念馆。1961年,中共一大会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和近代文物12万余件套,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在中共一大会议室原址,习近平久久凝视,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他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说,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党的十九大以来,千千万万党员群众来到党的诞生地,在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地,叩问初心,追寻使命。3年来,中共一大会址共接待观众近400万人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中共一大会址保护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更好地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和历史根脉,追寻革命火种、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火,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经中央同意,2019年8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正式开工建设。
新建的中共一大纪念馆紧邻中共一大会址,计划于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建成并对外开放。建成后的纪念馆将以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馆展厅为主要展示空间,展陈设计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全面讲好建党故事,深入阐述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始发地,充分结合石库门建筑肌理,运用现代建筑手段和展陈设计理念,演绎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走向天安门的奋斗历程,实现新旧交融、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只争朝夕,精益求精,高标准、高水平、高品质建设好展示建党光辉历程、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地标,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在中共一大会议室原址,习近平久久凝视,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他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说,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党的十九大以来,千千万万党员群众来到党的诞生地,在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地,叩问初心,追寻使命。3年来,中共一大会址共接待观众近400万人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中共一大会址保护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更好地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和历史根脉,追寻革命火种、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火,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经中央同意,2019年8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正式开工建设。
新建的中共一大纪念馆紧邻中共一大会址,计划于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建成并对外开放。建成后的纪念馆将以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馆展厅为主要展示空间,展陈设计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全面讲好建党故事,深入阐述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始发地,充分结合石库门建筑肌理,运用现代建筑手段和展陈设计理念,演绎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走向天安门的奋斗历程,实现新旧交融、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只争朝夕,精益求精,高标准、高水平、高品质建设好展示建党光辉历程、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地标,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场馆简介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在2001年纪念建党80周年之际,静安区委、区政府对中共二大会议旧址进行修复。2002年建立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静安区委、区政府再次对纪念馆进行修缮,于2009年元旦竣工并免费对外开放。同年5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3月5日,中共二大会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适逢中共二大召开95周年,也是第一部党章诞生95周年,纪念馆在对原址进行修缮的同时也将原有的基本陈列进行了提升。纪念馆将“紧扣主题、依托史料、贯穿主线、多元叙事”作为新展策划的指导思想,在原展厅布局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优化陈列,扩大规模,力求打造成“石库门里的纪念馆”“红色之源中心城区的地标”。修缮后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为两排东西走向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砖木结构,完整保留了1915年始建时的建筑风貌。
新馆展区由序厅、基本陈列展、中共二大会议旧址、党章历程厅、平民女校旧址展厅共五个展区组成。新馆的展陈风格庄重大气、巧中见精,通过人机互动的展陈方式和多媒体展示等交互手段,增设巨幅LED显示屏,AR增强现实技术,使党史知识传播更为深入浅出,丰富和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兼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石库门里的纪念馆”,真实再现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峥嵘岁月。
2017年适逢中共二大召开95周年,也是第一部党章诞生95周年,纪念馆在对原址进行修缮的同时也将原有的基本陈列进行了提升。纪念馆将“紧扣主题、依托史料、贯穿主线、多元叙事”作为新展策划的指导思想,在原展厅布局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优化陈列,扩大规模,力求打造成“石库门里的纪念馆”“红色之源中心城区的地标”。修缮后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为两排东西走向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砖木结构,完整保留了1915年始建时的建筑风貌。
新馆展区由序厅、基本陈列展、中共二大会议旧址、党章历程厅、平民女校旧址展厅共五个展区组成。新馆的展陈风格庄重大气、巧中见精,通过人机互动的展陈方式和多媒体展示等交互手段,增设巨幅LED显示屏,AR增强现实技术,使党史知识传播更为深入浅出,丰富和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兼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石库门里的纪念馆”,真实再现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峥嵘岁月。
馆舍陈列
序厅
可同时容纳百余人进行宣誓仪式。序厅前方矗立着二大的主题雕塑,寓意:在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大旗的指引下,中国大地上的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蓬勃发展。
基本陈列展
基本陈列展涵盖“开创与探索”、“旗帜与道路”和“实践与发展”三部分。中共二大所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及其他重要的决议案迅速成为党领导各阶级展开革命运动的一面旗帜。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斗争的新征途。
中共二大于1922年7月16—23日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有中央局成员、党的地方组织代表和参加远东会议后回国的部分代表,他们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等12人。由于历史久远,有一位代表,至今仍无法确认。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了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明文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中共二大在党的创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与党的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
中共二大于1922年7月16—23日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有中央局成员、党的地方组织代表和参加远东会议后回国的部分代表,他们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等12人。由于历史久远,有一位代表,至今仍无法确认。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了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明文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中共二大在党的创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与党的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
中共二大会议旧址
中共二大会议旧址位于上海市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中共二大会议旧址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旧址中的摆设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李达及其夫人王会悟的回忆重新布置而成的,楼下是会客室,楼上是李达的书房兼卧室。旧址外墙的门楣上刻有“腾蛟起凤”四个字。中共二大会议旧址1959年被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党章历程厅
党章历程厅陈列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所产生的所有党章或党章修正案,可供来宾详细查询有关内容。党章历程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全过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展厅中还陈列了百余种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党章。
平民女校旧址展厅
平民女校旧址展厅陈列了平民女校历史沿革以及平民女校教员和学生的相关内容。平民女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旧址位于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32号A,与二大会议旧址同位于“辅德里”相邻的两排石库门里弄内。1984年5月,平民女校旧址被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9月,被上海市妇联命名为“上海妇女教育基地”。
服务指南
参观时间: 9:00-16:30(16:00停止进馆),周一全天闭馆
地 址:上海市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近延安中路)
邮政编码:200041
预约电话:021-63590984
交通路线:公交01、23、36、49、71、104、253、914、780、869、933路、南新专线、沪青高速专线轨道交通1号线 黄陂南路站
轨道交通2、12、13号线 南京西路站
地 址:上海市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近延安中路)
邮政编码:200041
预约电话:021-63590984
交通路线:公交01、23、36、49、71、104、253、914、780、869、933路、南新专线、沪青高速专线轨道交通1号线 黄陂南路站
轨道交通2、12、13号线 南京西路站
历史沿革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虹口召开。大会全面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深入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革命走向的重大问题。中共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明确提出要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党的组织、执行使党群众化的组织路线。这些开创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道路,为中国共产党从一个不足千人的政治小团体成长为群众性政党奠定了基础,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注入源源不绝的力量。
中央和市委一直高度重视中共四大的研究、宣传工作。2007年,习近平同志来虹口调研工作时,专程到原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参观。2011年,在中央党史研究室、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虹口区择址四川北路公园(四川北路1468号),筹建中共四大纪念馆。2012年9月,中共四大纪念馆正式开馆,俞正声同志出席开馆典礼。
中央和市委一直高度重视中共四大的研究、宣传工作。2007年,习近平同志来虹口调研工作时,专程到原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参观。2011年,在中央党史研究室、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虹口区择址四川北路公园(四川北路1468号),筹建中共四大纪念馆。2012年9月,中共四大纪念馆正式开馆,俞正声同志出席开馆典礼。
场馆简介
中共四大纪念馆建筑面积318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1620平方米。序厅、主展厅、影视厅和场景再现厅通过图片、史料、实物以及多媒体等展陈形式详细介绍中共四大召开的时代背景、主要成果和历史贡献。副展厅设有“红色足迹——中国共产党在虹口(1919-1949)”史料陈列展,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在虹口的光辉历程。临展厅结合重要节点,举办各类专题展览,为观众提供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开馆以来,纪念馆先后举办纪念中共四大召开90周年、五卅运动9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等重大主题活动,通过专题展览、学术研讨、专家讲座、口述实录、故事比赛、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回顾光辉历程,缅怀革命先辈。同时,充分发挥党史资源优势,依托“党史教育校园行”、“党史宣讲青年志愿服务队”、“党建联建多边合作平台”等活动品牌,把展览、讲座、党课等送进学校、社区、机关、企业,努力讲好四大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弘扬核心价值。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基地、上海党史教育基地、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中共四大纪念馆充分发挥党史资源优势,面向广大党员,服务基层群众,创新开展党史研究、展览陈列和宣传教育工作,努力讲好四大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弘扬核心价值。
开馆以来,纪念馆先后举办纪念中共四大召开90周年、五卅运动9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等重大主题活动,通过专题展览、学术研讨、专家讲座、口述实录、故事比赛、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回顾光辉历程,缅怀革命先辈。同时,充分发挥党史资源优势,依托“党史教育校园行”、“党史宣讲青年志愿服务队”、“党建联建多边合作平台”等活动品牌,把展览、讲座、党课等送进学校、社区、机关、企业,努力讲好四大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弘扬核心价值。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基地、上海党史教育基地、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中共四大纪念馆充分发挥党史资源优势,面向广大党员,服务基层群众,创新开展党史研究、展览陈列和宣传教育工作,努力讲好四大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弘扬核心价值。
服务指南
场馆地址: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1468号(四川北路公园内)
开放时间:
9:00-11:30(11:00停止入场)13:30-16:30(16:00停止入场),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遇有重大活动安排或特殊情况将预先通告暂停开放。
周边交通:
轨道交通十号线四川北路站、三号线东宝兴路站、四号线海伦路站。公交21、167、939、848、854、928、65路四川北路虬江路站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1468号(四川北路公园内)
开放时间:
9:00-11:30(11:00停止入场)13:30-16:30(16:00停止入场),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遇有重大活动安排或特殊情况将预先通告暂停开放。
周边交通:
轨道交通十号线四川北路站、三号线东宝兴路站、四号线海伦路站。公交21、167、939、848、854、928、65路四川北路虬江路站
场馆简介
陈云纪念馆位于陈云故里——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是经中央批准建立的全国唯一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纪念馆。纪念馆于陈云同志诞辰95周年即 2000年6月6日建成开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纪念馆占地面积65亩,由陈云铜像广场、主馆、陈云文物馆和陈云故居等组成,全面形象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向陈云同志学习的“坚守信仰、党性坚强、一心为民、实事求是、刻苦学习”五种精神。
位于主馆的《陈云生平业绩基本陈列展览》,由序厅和三个展厅十三个部分组成,以陈云生平为主线,通过大量珍贵的文献图片和丰富的文物艺术品,辅以现代科技手段,突出展示陈云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突出展示陈云在长达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功勋,突出展示陈云同志伟大、光荣的一生。
陈云文物馆部分复原了陈云在中南海的会客室、书房和卧室一角,通过700余件珍贵文物,展现了陈云同志清廉自律、情真意切、广学善思、情趣高雅的精神风范和高尚情操。
陈云故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式江南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方米,是1911年至1919年少年陈云成长的地方。现今故居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陈云同志在杭州亲手栽种的一棵香樟树也移植在陈云故居旁。
依托陈云故居而建的文化创意街还原了陈云童年成长的环境,由领袖铜像馆、伟人足迹馆、评弹艺术馆和算盘文化馆等专题展馆组成,丰富了纪念馆红色、古色和绿色的文化氛围。
围绕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陈云纪念馆正在积极打造陈云文献的发掘高地、陈云思想的研究高地、陈云精神的宣教高地、陈云风范的展示高地和初心教育大课堂、革命精神大学堂、红色故事大讲堂,全面提升参观服务水平,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可看、可听、可感,入耳、入脑、入心”的红色文化场馆参观新体验,成为学习伟人精神、赓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阵地、舆论阵地、文化阵地和精神高地。
位于主馆的《陈云生平业绩基本陈列展览》,由序厅和三个展厅十三个部分组成,以陈云生平为主线,通过大量珍贵的文献图片和丰富的文物艺术品,辅以现代科技手段,突出展示陈云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突出展示陈云在长达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功勋,突出展示陈云同志伟大、光荣的一生。
陈云文物馆部分复原了陈云在中南海的会客室、书房和卧室一角,通过700余件珍贵文物,展现了陈云同志清廉自律、情真意切、广学善思、情趣高雅的精神风范和高尚情操。
陈云故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式江南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方米,是1911年至1919年少年陈云成长的地方。现今故居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陈云同志在杭州亲手栽种的一棵香樟树也移植在陈云故居旁。
依托陈云故居而建的文化创意街还原了陈云童年成长的环境,由领袖铜像馆、伟人足迹馆、评弹艺术馆和算盘文化馆等专题展馆组成,丰富了纪念馆红色、古色和绿色的文化氛围。
围绕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陈云纪念馆正在积极打造陈云文献的发掘高地、陈云思想的研究高地、陈云精神的宣教高地、陈云风范的展示高地和初心教育大课堂、革命精神大学堂、红色故事大讲堂,全面提升参观服务水平,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可看、可听、可感,入耳、入脑、入心”的红色文化场馆参观新体验,成为学习伟人精神、赓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阵地、舆论阵地、文化阵地和精神高地。
展览与藏品
两辆红旗车
陈云规定:他乘坐的红旗车,家里任何人都不能乘坐。他说:这辆红旗牌轿车是国家配给我的公务车,不管是私事还是公事,家中任何人不能乘用,他给家人定下“三不准”原则:不准搭乘他的公务车,不准翻看、接触他看的文件,子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陈云还特别向夫人于若木交待,要让自己的子女从小就像普通家庭的子女一样生活和学习,不准搞任何的特殊化,以免沾染不良习气。为了践行“三不准”,陈云专门给夫人于若木购买了一辆天津自行车厂生产的“红旗”牌自行车,于若木戏称“自行车是我进出中南海的老坦克”,还高兴的说:“现在我们家的院子里停了两辆红旗牌车子啦”!
十五字诀
陈云一生重视学习哲学,还提倡全党学习哲学。延安时期,在同毛泽东反复探讨怎样才能少犯错误这个话题之后,陈云提炼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样一个带有鲜明特点的“十五字诀”。
他总结说:“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而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执行上级的决策和指示。
“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不要读,而是要强调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只唯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
“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以求全面了解实际情况。
“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认清事物的性质、本质和要害。
“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
通过交换全面认识事物的性质,通过比较深刻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反复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短短十五个字,既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陈云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他总结说:“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而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执行上级的决策和指示。
“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不要读,而是要强调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只唯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
“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以求全面了解实际情况。
“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认清事物的性质、本质和要害。
“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
通过交换全面认识事物的性质,通过比较深刻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反复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短短十五个字,既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陈云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
1939年5月30日,陈云撰写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第一次比较完整、准确地概括了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即:“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群众模范”、“学习”。
陈云说:“只有具备以上的六个条件,才不愧称为一个良好的共产党员,才不致玷污了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党员的称号。”
该文章1943年被中央列入22篇全党必读的整风文献。
陈云说:“只有具备以上的六个条件,才不愧称为一个良好的共产党员,才不致玷污了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党员的称号。”
该文章1943年被中央列入22篇全党必读的整风文献。
场馆简介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是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前身是1950年代筹建的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1983年建成“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1991年7月更名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1983年,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暂借西郊上海市农业展览馆第五馆作为临时馆址,1984年5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列馆通过一千三百多件文物、文献以及图片等资料,综合展示了上海从远古到1949年上海解放这一漫长的历史脉络。
1991年7月,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正式更名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成立的历史博物馆租借位于上海虹桥路的宋庆龄陵园的一座仓库作为陈列厅,基本陈列为“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历史陈列”,展全面展示了自1843年开埠到1949年解放的百年上海风貌,出文物1500余件,综合运用声光电科技手段,在当时取得了极好的社会影响。1997年,该展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首届“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之一。
2002年,因馆址租赁期满,历史博物馆再次面临着闭馆搬家的局面。根据上海市委指示,历史博物馆利用其藏品和展陈方案,为东方明珠零米大厅量身打造了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该场馆内采用场景化展示手法,将文物、道具、模型、音视频多媒体、声光电等表现手法融于一体,营造历史氛围,集历史、文化、休闲于一体,极具创新理念的陈列,让观众在时光穿梭中追寻海上旧梦、感触社会变迁,品味上海悠久的文化。同时,历史博物馆通过与国内外文化机构和博物馆之间合作,通过举办一系列与上海历史相关的专题展览,扩大自身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2015年11月,酝酿多年的历史博物馆新馆馆址终于最终落定。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下,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两馆合一,馆址正式落址南京西路325号原跑马总会大楼,于2018年3月26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1983年,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暂借西郊上海市农业展览馆第五馆作为临时馆址,1984年5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列馆通过一千三百多件文物、文献以及图片等资料,综合展示了上海从远古到1949年上海解放这一漫长的历史脉络。
1991年7月,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正式更名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成立的历史博物馆租借位于上海虹桥路的宋庆龄陵园的一座仓库作为陈列厅,基本陈列为“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历史陈列”,展全面展示了自1843年开埠到1949年解放的百年上海风貌,出文物1500余件,综合运用声光电科技手段,在当时取得了极好的社会影响。1997年,该展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首届“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之一。
2002年,因馆址租赁期满,历史博物馆再次面临着闭馆搬家的局面。根据上海市委指示,历史博物馆利用其藏品和展陈方案,为东方明珠零米大厅量身打造了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该场馆内采用场景化展示手法,将文物、道具、模型、音视频多媒体、声光电等表现手法融于一体,营造历史氛围,集历史、文化、休闲于一体,极具创新理念的陈列,让观众在时光穿梭中追寻海上旧梦、感触社会变迁,品味上海悠久的文化。同时,历史博物馆通过与国内外文化机构和博物馆之间合作,通过举办一系列与上海历史相关的专题展览,扩大自身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2015年11月,酝酿多年的历史博物馆新馆馆址终于最终落定。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下,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两馆合一,馆址正式落址南京西路325号原跑马总会大楼,于2018年3月26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展览与藏品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一座充分反映上海历史发展轨迹的地方志博物馆,定位于全面展示上海古代史与近代史文物,藏品总数约11万件,分十五大类:书画、金属、陶瓷、工艺、证章、文献、印刷、纺织品、石刻、钱币、照片、剪纸、邮票、唱片和其他杂项等。其中1841年江南提督陈化成督造的振远将军铜炮、1880年吴猷豫园宴乐图轴、1895年英商道白生公司制清花机、清末点石斋画报原稿、1911年民国总统候选人提名及当选人斗方、1923年上海汇丰银行铜狮、民国物华号百子大礼轿、民国柳亚子主编《上海通志稿》稿本等都是馆藏重要文物。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长期坚持开展对上海地方文物历史、民情风俗、人文环境、城市变迁、博物馆学等方面的学术考察与研究,编辑出版了大量书籍。自2002年起,编辑出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刊》。2007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成为中国博物馆学会城市博物馆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单位。作为国际博协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ICOM-CAMOC)的主要成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城市博物馆的合作,为推动城市博物馆的发展作贡献。
如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正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态迎接新任务、开启新征程,现已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基本陈列荣获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近年来,博物馆举办了大量的临时展览和巡回展,如“不忘初心 伟大征程——从建党到建国红色文物史料展”、“市民记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市民捐赠展”、“东织西造 锦绣生活——中西丝织文物展”、“白色金子 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等,讲好上海故事、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十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效益。
今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将继续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努力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发扬几代上历博(上革博)人积淀的优良传统与品牌效应,竭诚服务观众,砥砺前行,围绕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征集、展览等工作,努力成为上海新的城市文化品牌。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长期坚持开展对上海地方文物历史、民情风俗、人文环境、城市变迁、博物馆学等方面的学术考察与研究,编辑出版了大量书籍。自2002年起,编辑出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刊》。2007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成为中国博物馆学会城市博物馆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单位。作为国际博协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ICOM-CAMOC)的主要成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城市博物馆的合作,为推动城市博物馆的发展作贡献。
如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正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态迎接新任务、开启新征程,现已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基本陈列荣获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近年来,博物馆举办了大量的临时展览和巡回展,如“不忘初心 伟大征程——从建党到建国红色文物史料展”、“市民记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市民捐赠展”、“东织西造 锦绣生活——中西丝织文物展”、“白色金子 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等,讲好上海故事、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十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效益。
今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将继续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努力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发扬几代上历博(上革博)人积淀的优良传统与品牌效应,竭诚服务观众,砥砺前行,围绕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征集、展览等工作,努力成为上海新的城市文化品牌。
服务指南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上午 09:00---17:00(下午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景点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
交通信息:
上海轨道交通:1、2、8号线人民广场站
上海公交:20路、23路、37路、49路、109路、451路、805路
景点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
交通信息:
上海轨道交通:1、2、8号线人民广场站
上海公交:20路、23路、37路、49路、109路、451路、805路
基本情况概述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上海市思南路与香山路交界处,由香山路5号、7号、9号三幢花园洋房组成,占地面积3500余平方米,其中的香山路7号就是孙中山先生和夫人宋庆龄女士在上海的寓所。1981年12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成立“孙中山、宋庆龄故居办公室”,1985年1月成立“上海孙中山故居管理处”,1988年3月故居正式对外开放,1993年12月更名为“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隶属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1961年3月故居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0月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原状陈列、孙中山文物馆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陈列。
孙中山故居是一幢欧洲乡式样的洋房,内部陈设,绝大多数是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女士使用过的原物原件,家居摆设是遵照宋庆龄女士生前的回忆,按二三十年代原样布置。在一代又一代故居人的精心守护下,原汁原味展示着两位伟人在此的革命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伟人生活的见证地”、“实业计划的诞生地”和“国共合作的发源地”,宋庆龄称中山故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里程碑”,一座历史的丰碑。
孙中山文物馆于200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正式开馆,共三层。一、二层为基本陈列,三层是办公场所,展览面积700多平方米。2016年11月对其改版,分基本陈列展览和专题展览。基本陈列展览:以中山先生的一生的革命历程和革命业绩为主题,弘扬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专题展览:以中山先生和庆龄女士在故居的共同岁月为主题,从两人琴瑟和谐的家庭生活、学习工作情况、患难与共的革命经历等方面,弘扬孙宋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和为谋求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的奉献精神。
临时展览陈列于2016年9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面积近150平方米。在此先后举办“心系家国 胸怀天下——上海孙中山故居珍藏照片展”、“生活管理员心中的宋庆龄——周和康捐赠宋庆龄生前用品和遗物特展”、 “孙中山宋庆龄入住莫利爱路寓所百年纪念展”,“先驱与先锋——孙中山与五四运动图片史料展”、“兄弟同心——孙眉与孙中山图片史料展”、“上海城市记忆中的孙中山——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献展”、“为民族复兴而奋斗——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展”等15场次。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原状陈列、孙中山文物馆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陈列。
孙中山故居是一幢欧洲乡式样的洋房,内部陈设,绝大多数是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女士使用过的原物原件,家居摆设是遵照宋庆龄女士生前的回忆,按二三十年代原样布置。在一代又一代故居人的精心守护下,原汁原味展示着两位伟人在此的革命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伟人生活的见证地”、“实业计划的诞生地”和“国共合作的发源地”,宋庆龄称中山故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里程碑”,一座历史的丰碑。
孙中山文物馆于200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正式开馆,共三层。一、二层为基本陈列,三层是办公场所,展览面积700多平方米。2016年11月对其改版,分基本陈列展览和专题展览。基本陈列展览:以中山先生的一生的革命历程和革命业绩为主题,弘扬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专题展览:以中山先生和庆龄女士在故居的共同岁月为主题,从两人琴瑟和谐的家庭生活、学习工作情况、患难与共的革命经历等方面,弘扬孙宋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和为谋求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的奉献精神。
临时展览陈列于2016年9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面积近150平方米。在此先后举办“心系家国 胸怀天下——上海孙中山故居珍藏照片展”、“生活管理员心中的宋庆龄——周和康捐赠宋庆龄生前用品和遗物特展”、 “孙中山宋庆龄入住莫利爱路寓所百年纪念展”,“先驱与先锋——孙中山与五四运动图片史料展”、“兄弟同心——孙眉与孙中山图片史料展”、“上海城市记忆中的孙中山——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献展”、“为民族复兴而奋斗——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展”等15场次。
工作成果
近年来,我们努力打造“三个空间”:一是立足馆内空间,做实阵地宣教工作。精心打造“香山少年书院”——传统文化系列品牌,如“章”显伟人精神——亲子篆刻活动、“‘棋’趣无限——青少年围棋体验活动”等,参与感强、体验度高。二是面向社会空间, 做大“五巡”(巡展、巡讲、巡演、巡播、巡赛)品牌。不断扩展“三公里文化服务圈”范围,共开展“五巡”活动119场,覆盖受众近100万人。三是开拓虚拟空间,做好新媒体宣教工作。实现馆区域内WiFi全覆盖,展览展品二维码全覆盖,形成了语音导览、360°故居全景导览、二维码微信导览“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导览服务体系。疫情发生后,实现闭馆不休馆,“连线”不间断,架起了纪念馆与社会公众沟通的“线上桥梁”,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延伸到线上云端。
目前的研究成果有《不朽的岁月一一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图册、《馆藏文物精华》、《近代名人与上海孙中山故居》书籍、《同仁——孙中山与梅屋庄吉》、《孙中山》画册、《孙中山与澳门》、《生活管理员眼中的宋庆龄资料集》,以及相关馆藏文物考证文章的发表。自2011年起编辑刊印馆刊,至今已编辑刊印18 期。
我们连续多年蝉联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平安单位、上海市青年文明号等光荣称号,还相继获得了上海市市级机关党工委、上海市机管局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团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
目前的研究成果有《不朽的岁月一一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图册、《馆藏文物精华》、《近代名人与上海孙中山故居》书籍、《同仁——孙中山与梅屋庄吉》、《孙中山》画册、《孙中山与澳门》、《生活管理员眼中的宋庆龄资料集》,以及相关馆藏文物考证文章的发表。自2011年起编辑刊印馆刊,至今已编辑刊印18 期。
我们连续多年蝉联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平安单位、上海市青年文明号等光荣称号,还相继获得了上海市市级机关党工委、上海市机管局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团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
参观信息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香山路7号
电话:021-53063361
邮政编码:200020
开放时间:9:00—16:30(停止售票),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交通:公交17、24、42、96、167、780、786、911、920、926、986路,地铁13号线淮海中路站。
电话:021-53063361
邮政编码:200020
开放时间:9:00—16:30(停止售票),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交通:公交17、24、42、96、167、780、786、911、920、926、986路,地铁13号线淮海中路站。
场馆简介
上海宋庆龄故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生前的寓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是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藏的万余件珍贵文物见证了宋庆龄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一生和她勇敢无畏、坚贞不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宋庆龄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毕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海宋庆龄故居承载着宋庆龄“家的记忆国的情怀”,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是她一生中最喜欢、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她“可爱的家”。
故居整个院子樟树环绕,葱茏苍翠,环境优雅宁静,院子中央的主楼是一幢白色砖木结构的欧式建筑。自1949年春迁居于此,宋庆龄在这里迎来了上海的解放,也是在这里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她经常在上海的寓所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促进中外交往,维护世界和平。她所创建的新中国妇幼文化福利事业也都是在这里酝酿和筹划的。这里真实地记录着她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着她的坚定理想信念与远大追求。
宋庆龄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毕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海宋庆龄故居承载着宋庆龄“家的记忆国的情怀”,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是她一生中最喜欢、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她“可爱的家”。
故居整个院子樟树环绕,葱茏苍翠,环境优雅宁静,院子中央的主楼是一幢白色砖木结构的欧式建筑。自1949年春迁居于此,宋庆龄在这里迎来了上海的解放,也是在这里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她经常在上海的寓所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促进中外交往,维护世界和平。她所创建的新中国妇幼文化福利事业也都是在这里酝酿和筹划的。这里真实地记录着她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着她的坚定理想信念与远大追求。
场馆简介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人物纪念馆,坐落于虹口区甜爱路200号上海鲁迅公园内,同时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和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故居”,隶属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是上海市重要红色旅游景点之一。1994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被评定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于1950年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着手筹备,同年7月批准建制,8月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女士来沪指导,11月周恩来总理题写馆名,1951年1月面向公众开放。场馆初设于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10号,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前夕,在虹口公园(现名鲁迅公园)兴建新馆,同年10月对外开放。1998年,馆舍在原址基础上改扩建,建筑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保留了原二层庭院式的江南民居风格的建筑特色,粉墙、黛瓦、花岗石墙裙,造型简洁、朴实、雅致,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博物馆的功能,1999年9月重新开放至今。
上海鲁迅纪念馆于1950年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着手筹备,同年7月批准建制,8月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女士来沪指导,11月周恩来总理题写馆名,1951年1月面向公众开放。场馆初设于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10号,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前夕,在虹口公园(现名鲁迅公园)兴建新馆,同年10月对外开放。1998年,馆舍在原址基础上改扩建,建筑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保留了原二层庭院式的江南民居风格的建筑特色,粉墙、黛瓦、花岗石墙裙,造型简洁、朴实、雅致,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博物馆的功能,1999年9月重新开放至今。
鲁迅生平陈列
馆内一层设有临时专题展厅“奔流艺苑”、“萌芽厅”、多功能报告厅“树人堂”、专为收藏鲁迅同时代人遗存的“朝华文库”、鲁迅图书馆和其它服务设施。二层为“人之子——鲁迅生平陈列”。鲁迅曾警醒地告诫人们:“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人之子——鲁迅生平陈列”以“立人”为精髓和主线,共分为“生命的路”(人生道路)、“首在立人”(基本思想)、“画出国人的魂灵”(创作成就)、“保存者、开拓者、建设者”(文化贡献)、“精神界战士”(社会活动)和“人之子”(逝世及影响)六个部分,通过精美的陈列语言表现鲁迅一生为民族解放与重塑民族精神,并成为民族魂象征的历史。展厅格局设计为“回”字形,方便陈列动线按任意方向布置和更新。“人之子——鲁迅生平陈列”曾荣获第十届(2011-2012)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精品奖。
展览与藏品
上海鲁迅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8万余件,以鲁迅的文稿、诗稿、译稿、书信,以及鲁迅收藏的木刻作品和生活用品为主。其中,最为珍贵的有鲁迅手迹《悼丁君》诗轴1幅、《故事新编》手稿8件、《毁灭》译稿1部、鲁迅致赵家璧书信45封等;鲁迅收藏的30年代创作的中国现代版画2000余幅;以及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当天,日本医生奥田杏花用石膏从鲁迅脸上翻制而成的石膏遗容,石膏遗容上粘有鲁迅的20根胡须和2根眉毛。
上海鲁迅纪念馆学术成果丰硕,每年出版书刊10余本,不断充实鲁迅研究成果。依托资源优势,持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举办与鲁迅有关联的专题展览、鲁迅作品名家诵读、上鲁讲座等,是备受青少年欢迎的第二课堂。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甜爱路200号(疫情期间,请从四川北路2288号鲁迅公园南门进入)
预约参观方式:沪游码预约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场,周一不开放,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话:021-65402288
交通: 地铁3/8号线-虹口足球场站;公交18、21、47、52、167、597、854、939路-鲁迅公园站,70 路-四川北路多伦路站。
上海鲁迅纪念馆学术成果丰硕,每年出版书刊10余本,不断充实鲁迅研究成果。依托资源优势,持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举办与鲁迅有关联的专题展览、鲁迅作品名家诵读、上鲁讲座等,是备受青少年欢迎的第二课堂。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甜爱路200号(疫情期间,请从四川北路2288号鲁迅公园南门进入)
预约参观方式:沪游码预约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场,周一不开放,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话:021-65402288
交通: 地铁3/8号线-虹口足球场站;公交18、21、47、52、167、597、854、939路-鲁迅公园站,70 路-四川北路多伦路站。
鲁迅墓
鲁迅墓坐落在鲁迅公园内,1956年初始设计,由墓区、瞻仰平台、鲁迅坐像组成。1936年10月21日,鲁迅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1956年10月鲁迅墓迁置于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内。墓区面积达1600平方米,由细密坚实的苏州金山花岗石构筑。墓前长方形的草地中建有著名雕塑家萧传玖所塑的鲁迅铜像,再现了鲁迅当年的崇高形象。墓穴后面的照壁式墓碑用斩光花岗石砌成,高5.38米,宽10.2米,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金字。1961年3月4日,鲁迅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2288号(鲁迅公园内)
开放时间:9:00-17:00
电话:021-65402288
邮编:200081
交通:地铁3/8号线-虹口足球场站;公交18、21、47、52、167、597、854、939路-鲁迅公园站,70 路-四川北路多伦路站。
地址: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2288号(鲁迅公园内)
开放时间:9:00-17:00
电话:021-65402288
邮编:200081
交通:地铁3/8号线-虹口足球场站;公交18、21、47、52、167、597、854、939路-鲁迅公园站,70 路-四川北路多伦路站。
上海鲁迅故居
上海鲁迅故居位于大陆新村9号(今山阴路132弄9号),是鲁迅从1933年4月11日至去世时的住所,为三层新式里弄房屋,当时用内山书店职员名义租下。因大陆新村在20世纪30年代地处“越界筑路”地段,具有半租界性质,所以鲁迅称自己的书房为“且介亭”(取租界两字之半为“且介”,“亭”为“亭子间”之意)。故居占地面积80.04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2平方米。屋前正门内有6平方米的庭院。室内布局由南至北,底层为客厅、餐厅、天井、厨房、客卫,二楼布局为工作室兼卧室、储藏室、主卫生间,三楼为周海婴卧室、客房、保姆房、露台。鲁迅在此先后撰写并编辑完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等,翻译《表》《俄罗斯的童话》《死魂灵》等,编辑瞿秋白译文集《海上述林》以及木刻版画集《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木刻纪程》等。上海鲁迅故居在1950年筹建上海鲁迅纪念馆时由许广平指导恢复室内布局并对公众开放,由上海鲁迅纪念馆管理。1959年5月,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现实行定时分批参观制度,每20分钟一批,每批8人为限,当日参观额满即止。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
预约参观方式:沪游码预约
开放时间: 9:00——11:00、13:00——16:00(周一不开放,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话:021-56662608
邮编:200081
交通:地铁3/8号线-虹口足球场站;公交18、21、47、52、167、597、854、939路-鲁迅公园站,70 路-四川北路多伦路站。
网址:http://www.luxunmuseum.cn/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
预约参观方式:沪游码预约
开放时间: 9:00——11:00、13:00——16:00(周一不开放,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话:021-56662608
邮编:200081
交通:地铁3/8号线-虹口足球场站;公交18、21、47、52、167、597、854、939路-鲁迅公园站,70 路-四川北路多伦路站。
网址:http://www.luxunmuseum.cn/
场馆简介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坐落在上海市西南的龙华古镇,面积21万平方米,建成于1995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陵园内的建筑群落寓意丰富,十组雕塑别具匠心,所有雕塑均出自当代名家之手,艺术化地反映了上海100年来重大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形象。
纪念碑是陵园轴心,南北轴线上井然有序地坐落着红岩石、园名牌楼、纪念广场、纪念碑、纪念馆、无名烈士墓。纪念碑东侧的龙华碑苑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是集篆刻艺术、书法艺术、文学艺术于一体的大型现代碑林。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包括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部分建筑和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曾有数以千计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此被关押、被杀害。
陵园内安葬着1753位革命英烈。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产生了171位中央委员,其中有42人牺牲,在龙华牺牲了7位,占六分之一;中央监察委委员10位里,有8位牺牲,在龙华牺牲了4位,占了二分之一。由此可见龙华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龙华烈士陵园是上海近代史的缩影,它见证了上海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变迁,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
陵园内的建筑群落寓意丰富,十组雕塑别具匠心,所有雕塑均出自当代名家之手,艺术化地反映了上海100年来重大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形象。
纪念碑是陵园轴心,南北轴线上井然有序地坐落着红岩石、园名牌楼、纪念广场、纪念碑、纪念馆、无名烈士墓。纪念碑东侧的龙华碑苑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是集篆刻艺术、书法艺术、文学艺术于一体的大型现代碑林。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包括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部分建筑和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曾有数以千计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此被关押、被杀害。
陵园内安葬着1753位革命英烈。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产生了171位中央委员,其中有42人牺牲,在龙华牺牲了7位,占六分之一;中央监察委委员10位里,有8位牺牲,在龙华牺牲了4位,占了二分之一。由此可见龙华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龙华烈士陵园是上海近代史的缩影,它见证了上海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变迁,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
馆内陈列
龙华烈士纪念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展线长度1300米,基本陈列《英雄壮歌》——上海英烈纪念展分为8个部分。展览以“英雄之城孕育英雄,英雄精神激励后人”为主题,本着“以史叙事、以事带人、以人见精神”的布展理念,使用照片1500余张、实物400余件、油画、国画、螺钿画、铜版、漆堆、玻璃刻画等各种艺术品百余件,并辅以多种先进的陈展技术,集中展示了257位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展厅中的69块口述史屏、52块互动知识屏、29块内容扩充屏各具特色,多角度还原一个个真实的英雄。
参观地址
